7—9月,毕业季。
各大高校的毕业生纷纷收拾行囊,告别舍友,迈出了初涉社会的第一步。然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却因遭遇到“史上最难就业季”,截至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699万人,当这批社会新鲜人满怀期待涌向社会之际,等待他们的却是“人增”、“岗减”、“薪降”的残酷境遇。
相较“211”、“985”和具有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占中国高校总量80%的二、三本院校及高职高专中的“他们”,在这场就业季中更值得关注。
6月30日,21世纪教育沙龙邀请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国内知名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总裁王伯庆、普通高校就业办相关负责人以及一位正在艰难求职中的大四毕业生,一同讨论“他们”就业难的症结所在,以及高校、学生、社会如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到来之前未雨绸缪、主动转变。
夹缝中生存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像我们这种从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更多的是在夹缝中生存。”
王嘉宾,毕业于一家二本院校--重庆文理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他,目前仍在艰难求职中。梦想成为记者的王嘉宾,在谈及自己此前一年多的求职经历时,情绪颇为激动:
他曾经到家乡河北的一个地级市的电视台求职,电视台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直接告诉他“你市里有关系吗,有关系可以找一下,没有关系,就交五千块来实习,不能保证实习期结束能留在台里。”
王嘉宾坦承,自己来自普通家庭,没有财力去支持这个不能给他任何承诺的实习机会,“这次实习对我来造成的伤害,比以后的求职还要大”。
此后,他又经历过沦为“炮灰”的国考以及中国银行、中国人寿、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的招聘,结果无一例外,都被用人单位给拒了。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现在,他还没有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梦想对于我们太奢侈,现在最反感的词汇就有一个梦想,因为它是一个骗子。”王嘉宾哽咽地说,“我想让更多人听听我们普通院校二本、三本院校还有高职高专同学真实的心声”。
“史上最难就业季”699万庞大群体中,王嘉宾只是这个群体的一个缩影。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牵头进行的一项国家级课题“大众化阶段的毕业生供求状况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显示,目前我国“985”与“211”大学有100所左右,占高校总数的4%;其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老本科院校近400所,占高校总数的16%;另有600多所举办历史不长的新建本科院校,占高校总数的26%;其他1200多所为高职高专院校,占高校总数的54%。
也就是说,像王嘉宾这样毕业于不起眼的高等学校的学生,因学校、专业而在求职就业中屡屡受挫,他们人数庞大、面目模糊却真实影响着高校“就业率”的波动。
另一份数据调查则显示,截止到2013年4月10日,2013年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
十年内过半大学生将入职蓝领行业
是不是王嘉宾恰好在今年毕业,赶上了最难就业季,他的就业经历才显得如此“苦逼”?很不幸,可以预期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数量都将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状态。
胡瑞文在沙龙上给出另一组数据: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将超过4100万人,届时18-22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接近或超过50%。
“这一数据表示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如果这个大环境不去认识它,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期望值不调整,就业难还将持续存在。”胡瑞文说。在他看来,大众化教育之后,大学生不再是精英,而是普通人了。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能让更多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带来的挑战是,大学毕业生找到合适的理想的岗位将很困难。
胡瑞文的研究报告中亦提及,未来社会的岗位需求也将有所改变。
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总量中,机关事业单位所占的比例在逐步下降,经济行业、企业所占的比例正逐步上升,今后高等教育毕业生中的八成以上将面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部门就业。
以王嘉宾钟情的传媒行业为例,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高校开始新闻系的仅有70余所,总招生人数是5920人。但是到了2010年,全国已有500多所学校开设新闻系,招生人数达到75000人。
而中国的新闻媒体岗位有多少?2010年,新闻记者14万人,播音主持7万人,两者总计21万人;2011年记者19万人,播音主持减少到5.6万人,两者总计24.6万人。
10年之间,传媒岗位增加不到4万人,可大学新闻系招生人数却增加了12倍,显然像王嘉宾这样的新闻系毕业生很难进入到正规的新闻单位。
胡瑞文的研究显示,未来十年,中国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增量总计9400万人,只有一半毕业生能到“白领”岗位就业,剩下一半要到“蓝领”和“灰领”岗位。蓝领将是大学毕业生新的重要的空间,这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个人就业的需要。
大学生供求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必然要求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以及专业结构、学校定位培养目标也必须相应做出调整。
“中职毕业生要做农民工的活儿,这个肯定不如我们的期望值,但这就是现实!”胡瑞文说。
“他们”的就业如何有“位”来?
中国大学正逐步从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型,在这种大环境下,像王嘉宾这样毕业于非“985”、“211”高校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如何有“位”来?
参加沙龙的一位北京普通高校的就业办主任认为,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高校也应该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挖掘就业信息,简化就业手续的办理,让学生顺利就业。
对于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启示中都提到的要有多少年就业工作年限的条件,这位就业办主任认为明显是对应届毕业生有歧视,他希望用人单位能够尽早和学校建立一个实习的平台,方便同学们早日走到岗位上锻炼。
此外,他还呼吁社会观念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观念应该尽快改变,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最近一所大兴的医院找到我们希望推荐毕业生,我们推荐了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都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放弃了--他们父母觉得医院离家太远”。
“今年不是最难的就业季,有些学生今年不就业想等到明年,而再加上每年多出10万的增长量,这个叠加的过程会使得2014、2015年就业更难。”胡瑞文说。
他也建议应届毕业生要尽可能转变观念,“不一定非要去一线城市,去些地级市,很受欢迎。”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总裁王伯庆则对目前国内高校陆续开展的创业教育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创业其实是比就业更难的一件事。
“现在大学生没有社会的认识经验,还要去管人事,还要去卖产品,还要再融资,这些都是创业的人要干的,你要问一下你自己,这三座大山你受得了吗?”王伯庆反问道,“我不知道20多岁的辅导员照本宣科对大家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他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创业吗?”
而参与沙龙的多位嘉宾均表示,除了大学生重新认识就业问题,做好就业准备之外,政府也应履行好自己的责任,维持一个平等的就业环境,以提升经济、创造就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