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院首页  部门首页  部门简介  高教研究  教育评估  规划与统计  审核评估 
站内搜索:
 
  事业规划  
 
 政策文件 
 通知公告 
 事业规划 
 信息统计 
 相关下载 
 
  事业规划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规划与统计 > 事业规划 > 正文
 
大学课程何时能触及心灵
2011年11月29日 00:00      浏览:

大学课程何时能触及心灵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说: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

2007年春天,谢利·卡根教授在耶鲁大学讲堂上向学生们介绍有关死亡的哲学课题,但他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他的课程会在中国吸引大批粉丝。

不过,这种难以想像的事情的确发生了。一批渴望学习的年轻人正在通过网络旁听耶鲁以及一些世界著名学府网站上的公开课。

自网易2010年10月开始在网站上播出美国教授的课程以来,成干上万中国学生开始追随卡根教授的课程,尽管他提出的话题有时比较深奥。不过,这位耶鲁哲学教授并不是唯一吸引中国学生的授课明星。

网易副总编张锐表示,“我们希望成为‘数码孔子’,传播知识。”网易目前已经贴出了哈佛、普林斯顿和剑桥等著名学府的名家课程。

热衷在网上听外国教授讲课的中国粉丝们说,这些课程受欢迎是因为它们超出了中国大学一般课程的范围,“中国没有这样的东西。中国的大学课程以学术为主,很少有触及心灵的东西。”

张锐说,最受欢迎的网上课程往往吸引成千上万的中国听众,这些课程大多关于幸福、公正和人性的深层探讨。

网易选择课程播放的标准是:中国没有的,却能够在中国引起共鸣的。张锐说:“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些课程,是因为中国教育存在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张锐说,中国年轻人并不缺乏做人准则的教育。他说,政府、家长和老师都在时刻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但他们是在用同一个声音说话,而我们提供了不同的道德观和更多选择。

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知道,作为基础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门相当枯燥的必修课。令人担忧的是,在国内许多大学的课程设置上,类似“思修”的课程还有很多,本应是心灵给养的课程成了令人敬而远之的乏味之课。

历来大学的概念里面都强调了做学问和做人的概念,当那个年轻人走出校门,面对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可以很快的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够举一反三,提出问题并解决之。大学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是教给学生现在企业们用了什么,而是告诉学生各种科学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中国学生热捧海外名校网络课程,证明了中国年轻人的求知欲并未消减,另一方面也给国内大学敲响了警钟。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教育部评估中心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东北林业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黑龙江大学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 教学质量监控 | 教质保障监测


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发展规划处)
 ©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黑河学院网络信息中心